下载

“鲟”回长江 候鸟常驻……背后有这样一群重庆人

实况时报  03-31 10:07 34870阅读

为了保护急剧衰退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,“十年禁捕”和“长江保护法”相继实施。一年多来,在长江重庆段,像长江鲟这样的濒危物种得以新生,一些珍稀水鸟也待在这里,不想走了。


长江鲟是长江上游特有珍稀鱼类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级保护物种。在2000年后,长江鲟的自然繁殖已经停止,人工放流成为留住这一种群的唯一手段。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持续实施,捕捞活动对长江鲟的误捕和干扰得以消除,西南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惊喜地发现,长江里已经能发现长江鲟的踪迹。



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姚维志告诉记者,他们主要是在长江上游四川、重庆段 ,对长江鲟目前栖息地现状进行了调查,对长江鲟在这两个江段的分布规律,也做了一些研究 ,目前人工增殖放流的长江鲟,应该说在长江里的生活状况是比较好的。


据介绍,从长江全面实施禁渔后来看,除了长江鲟,一些对环境要求比较简单的鱼类种群恢复比较显著,种群数量明显增长,很多江段都能看到鱼群活动。姚维志说,“在很多江段还能看到海鸥、白鹭,这些吃鱼的鸟大量活动说明水中的鱼确实多了,这是比较明显的成效。”



就在三月中旬,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江津塘河水域,出现了三只中华秋沙鸭的身影。巡护人员告诉记者,一般来说,三月上旬前,中华秋沙鸭基本上就全部离渝北归了。今年艳阳高照下,还有三只不愿北归,跟长江禁渔后,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有一定的关系。



江津区鸿鹄护渔志愿队队长刘鸿表示,他们在长江巡护八年以来,都没有发现过中华秋沙鸭到长江里面来,今年是首次。因为长江里面的鱼多,还有水质变好、变清了,“证明中华秋沙鸭在我们长江里面生活还是不错的”。



据介绍,西南大学有关科研团队在今年冬候鸟专项调查中发现,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,近120公里江段,已发现记录到中华秋沙鸭8次,11雄23雌,共34只(次)。



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的背后,其实凝聚着很多重庆人的努力。长江保护法实施后,重庆有关部门在鱼类产卵场等重要生境,开展水域专项巡护70余次,在多个江段投放人工鱼巢7.8万平方米,先后6次放流长江鲟、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苗种345.93万尾。



特别是珍稀特有鱼类的增殖放流和人工鱼巢、鱼礁的建设,功不可没。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江津油溪镇的人工鱼巢,发现竹框架上面有很多水草。巡护人员告诉记者,种鱼就是在这上面产卵,它的粘附性很强,可以提高产卵的存活率,同时整个鱼巢是一个稳定的结构,可以保证产卵不受长江水位涨落的影响。另外,鱼巢下面还有很多的微生物,可以为刚刚出生的小鱼提供丰富的食物,因此我们把人工鱼巢称为鱼儿的产房。



刘鸿表示,根据他们的监测,今年已经产了四五批鱼,他们每天都要检查水温和产籽情况,下一个周期应该是清明节前后几天。



与此同时,一批“育鱼”科研人员,也正努力攻关珍稀鱼类的人工繁育。从高校到地方,从科研机构到科普基地,越来越多的人也投入到“护鱼”队伍。在重庆自然博物馆,作为当地的科普教育基地,博物馆不仅有长江鱼类的专题常设展出,还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自然课堂和专家讲堂。



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最新数据显示:长江水系现有鱼类464种,其中长江上游341种,中游233种,下游142种。464种鱼类中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,二级保护动物5种,以及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》中在列19种。


来源:第1眼-重庆广电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