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况时报 09-14 14:02 34603阅读
自从医美手术的风刮遍互联网,“医美面膜”也便跟着享受无限风光,成功用自己“械字号”的名头,引导人们认为其产品的安全性和效果比一般的妆字号面膜更好。
然而国家药监局一再强调过“妆、药分离”,这些医美术后使用的所谓“面膜”,本质是械字号的医用敷料,需遵医嘱使用,不建议长期使用、不得宣称护肤效果,不得含有“美容”“保健”等广告词语。
而面膜是则是妆字号产品,适用于日常皮肤护理。所以一直以来,其实都不存在什么“医美面膜”、“械字号面膜”、“医用面膜”,只有普通护肤面膜,和医用敷料。
好吧,那么这些医用敷料,究竟是什么?可以日常使用吗?真的有护肤的效果吗?毕竟,“医用”,好像听着就很厉害?
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以上问题,解决一下大家这么多年被忽悠的一个困局。
首先,根据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》的规定,医用敷料产品按照风险程度由低到高来划分,分别按第一类、第二类、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,也就是俗称的“械一”,“械二”和“械三”。
械一类医用敷料,采取市局备案制,不要求临床功效,仅用于物理降温,即常见的“医用冷敷贴”。因为只需要备案,无需注册,所以这一类敷料的审批和监管力度并不强,曾处于销售的灰色地带,现已经被药监局禁用。
2021年12月31日,国家药监局发布《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目录》的公告,在品名举例中删除了“医用冷敷贴、冷敷凝胶”等,并宣布不再受理“械一类医用冷敷贴”的申请。不过已经批准的销售许可,延期至2023年。
也就是说,从2022年开始,医用敷料的起步线就是“械二类”,“械一类”常用敷料回归“退热贴”的本质,如药店常见的儿童退热贴等。
械二类的医用敷料是我们近两年最常见的“医美面膜”品类,即市面上大部分主打透明质酸钠、胶原蛋白、海藻糖等“械字号”敷料。这类医疗器械经省级注册制,要求具备临床功效,常见为舒缓修复,适用于无创的医美术后,且产品不可被人体吸收。
但仔细看,你就会发现,这类产品,和一般适用于敏感肌的面膜在功效上和成分上都并无差别,不但没有“医疗效果”,甚至对比起来,原料配方更加单一,功效更加简单,价格却并不美好。
于是,一再强调“药、妆分离”,力求整治各种医美乱象的药监局又出手了,想在用于治疗的“医疗器械”与日常护理的“妆”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。
今年7月,药监局发布《2023年第二次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结果汇总》,建议“浸润胶原蛋白原液的非织造布、聚谷氨酸钠碳纤维贴、聚谷氨酸无纺布贴、透明质酸钠贴”等不用于创面的产品不再被作为医疗器械管理。
不过,当医用透明质酸钠作为医用敷料应用时,如果产品可部分或者全部被人体吸收,或者能用于慢性创面,仍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。
8月,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区分,医疗器械管理研究所发布征求《医用敷料类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》的通知。
其中提出“产品通过补水、保湿缓解皮肤不适,用于非创面护理”、“产品通过消炎、杀菌、去脂用于痤疮皮肤护理”、“产品声称用于减轻色素沉着”、“产品用于减轻非病理性疤痕形成(例如减轻激光、光子治疗后的疤痕形成)” 等7类产品将不被作为医疗器械管理。
也就是说,和一般面膜功效(补水保湿、舒缓修复、美白祛痘)一致的产品,并不具有医疗效果,不应该被冠以“医用”的名号。
其实,新华社早在2020年关于“医美面膜”的报道中,就已经指出:医用敷料主要用于激光、刷酸等对皮肤有一定刺激和损伤的临床操作术后皮肤屏障修复,其功效主要是特定情形下的镇静、舒缓、角质层水合保湿,并不能治疗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。
不过目前,上述《指导原则》并未正式开始实施,还在公告和收集意见的阶段。
如果哪天真正开始执行上述原则,那么除了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下的医用敷料,其他常见的所谓“械字号医美面膜”,便将真的走入历史了。
聊到这,也该说说第三类医疗器械了。属于这类的医用敷料需要通过国家注册,具备舒缓修护等临床功效,并且可以用于创面或者慢性创面使用,被人体部分或者全部吸收。
我们在生活中方便购买到的这类产品,大多都是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液体成膜敷料,在未来将根据其能否被人体吸收判断是否还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,能则继续归于“械字号”医用敷料,不能则也将被定位为护肤面膜。
总之,当医美面膜褪去“医”和“械”的光环,对于日常护理来说,并不会创造出什么奇迹,也无法带来更为出众的效果。而一些面膜虽然不是械字号,但也做到了成分精简,不含香精、防腐剂等,亦可以在无创术后敏感期使用。
买面膜最终还是要看自己的需求是什么,而不是盲目相信一个名头,或者追随一股风潮。只要你以所追求的功效为先,那么不管是医用敷料还是普通面膜,都不过是你在悦己之路上平平无奇的小帮手啦。
猜你喜欢